首頁 | 企業資訊 | 聚焦百姓 | 人物特寫 | 曝光臺 | 保險股 | 保險理財 | 行業資訊 | 海外動態 | 中介園地 | 保險數據 | 保險案例 | 車險資訊 | 社保資訊 |
返回中國保險網首頁
    您所在的位置: 主頁 > 曝光臺 > > 正文

保費1.3元變37元!互聯網保險套路多,消費者需謹慎對待

[ 2022-05-31 16:19 ]   來源:[ 網絡 ]    雙擊自動滾頻 
[字體: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在監管多次矯正、嚴查、警告下,此前備受詬病的“首月0元”“首月0.1元”等互聯網保險營銷亂象已基本完成整改。但時至今日,仍有不少消費者投訴【進入黑貓投訴】稱自己被無故扣費、亂扣費,這究竟是怎么回事?5月30日,北京商報記者通過一條短信,發現了某些互聯網保險平臺扣費的“玄機”……

  扣費投訴多 實探“中招”

  如今,互聯網已經貫穿于我們的衣食住行。搭乘互聯網快車,互聯網保險也越來越普及,線上投保雖然方便快捷,但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少,如“首月0元”“首月0.1元”等不實宣傳。

  對于互聯網保險亂象,監管部門在2021年進行了重點整治,“首月0元”“首月0.1元”等被劃上紅線。在監管部門多次出重拳打壓下,一批違規產品被下架整改,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售的互聯網保險產品,每月交納的保費金額一致,無法將首月應交的保費均攤到剩余的保費中收取。

  雖然“首月0元”的營銷套路已經失靈,但仍有一些保險消費者向記者投訴稱,自己被無故扣費、亂扣費。在黑貓投訴等消費者投訴平臺,某某保、某某保險經紀平臺“誘導”“不知情”“扣錢”等字眼也是頻頻出現,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故技重施還是新的套路?

  5月30日,北京商報記者通過一條短信,發現了部分互聯網保險平臺扣費的“玄機”。

  該短信顯示:您的賬戶醫療保障已經到達,不驗證自動作廢。記者點開短信后發現,這是某互聯網保險中介平臺免費贈送保險產品的活動,只需要輸入手機號就可以免費領取保險,在輸入手機號完成注冊,并輸入身份證號、姓名完成實名認證后,便免費領取了一款重疾險產品。

  領取完成,頁面立馬彈出了另一款產品,該產品是一款保額為200萬元的醫療險,每月保費1.3元,記者在付款投保時發現,支付保費同時會開通續費,后續保費自動扣款。

  可是,當記者投保完成檢查保單的時候發現,雖然首月交納的保費為1.3元,但以后每月需要交納37元保費。北京商報記者在投保時已經查閱了該醫療險產品的費率表,保費確為1.3元,但為何后續保費變成了37元?

  “自動續費”藏套路

  從1.3元到37元,到底是怎么回事?

  為一探究竟,北京商報記者在該平臺反復投保、錄屏,終于發現了問題所在:記者在付款1.3元的時候,授權給平臺的扣款權限是每月不高于600元,而不是每月扣1.3元。

  付款后,平臺則立馬彈出一個升級保障的頁面,聲稱可以享受升級全面的保障福利,只需要一鍵就可以升級保障,由于該頁面并未提及保費會增多,且只有一個“升級保障”的按鈕,北京商報記者就在不知不覺間將保險進行了升級,保費也就變成了37元。

  梳理來看,該平臺是通過免費贈險獲取消費者的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信息,然后通過保費1元左右的低價產品讓消費者簽約自動續費,最后誘導點擊升級保障,讓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升級投保保費更高的產品。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各消費平臺的投訴信息發現,一般消費者察覺,最早也是在下個月保費扣完時,更有甚者被連續扣費數月才發現,損失幾百上千元。并且這樣的銷售模式存在于很多互聯網保險中介平臺,相關投訴更是不勝枚舉。

  例如,在黑貓投訴平臺,有消費者表示:“某某保以1元辦理百萬醫療險為誘餌,綁定銀行卡開通自動支付功能,后續變更保險金額為70元,形成每月扣款,扣款無短信通知。”

  消費者需謹慎對待

  這樣的操作是否違規呢?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咨詢業內人士得知,上述操作沒在監管列出的負面清單中,并沒有明顯違規。

  雖然不違規,但這樣的操作實在讓人防不勝防,互聯網保險的“陷阱”營銷為何難以消失?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這是因為一些銷售方充分利用了人們貪便宜和怕麻煩的心理,而互聯網平臺恰恰為銷售方提供了低成本大量設置陷阱的條件,使得“陷阱”營銷層出不窮。

  面對這樣的套路,消費者又該如何防范呢?李文中表示,消費者在互聯網消費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不要貪小便宜,二是要做好個人信息的保護,在沒有確認安全可靠之前不要輕易填寫提交自己的個人信息,三是互聯網付款時要認真閱讀支付條款再點擊確認,對于付款同時確認開通自動扣費的情形,要盡量避免,如果自己并不愿意這樣又沒有其他選擇時,付款之后要立即在系統中解除自動扣費約定。

  “其實不止保險消費存在這樣的問題,其他互聯網消費也存在類似問題。對于消費者來說要認識到,互聯網消費給我們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陷阱與風險。”李文中補充表示。

  資深精算師徐昱琛提示,雖然部分互聯網保險平臺存在套路,但保險本身還是消費者需要的東西,消費者在保險消費過程中,一定要選擇正規、專業的機構。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相關新聞:
· 注意!醫?ㄉ壥球_局 · 京東APP中資金被盜刷!“京東安聯財險回復:盜刷交易 · 上海海關將加快審批新冠疫苗等防疫物資 在滬企業mRNA · 沒有“保護力”的千億市場,科興何以為繼? · 一保險公司員工“兩頭騙”!利用職務之便侵占756萬元 · 售前售后說法不一 太平保險“疫情險”理賠難 · 去年凈賺933億元!科興中維卻陷入惡意扣押年終獎輿論 · 大家保險“車輛丟失事件”暴露出險企閉環服務漏洞 · 新業態騙保案:6人編造保險事故,詐騙7萬余元 · 快遞將被銷毀,請領取你的賠償金!小心這五種新型騙局
保險秘書
最新文章
 聚焦百姓
 人物特寫
 曝光臺
 保險股

Copyright © 1997-2018 China-Insuranc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凡所涉及保險條款的內容僅供參考,并均以投保當時的保險合同為準。

企業資訊 | 汽車 | 科技 | 消費 | 教育 | 房產 | 游戲 | 商機 | 保險公司 | 股票 | 聚焦百姓 | 人物特寫 | 曝光臺 | 保險股 | 保險理財 | 行業資訊 | 海外動態 | 中介園地 | 保險數據 | 保險案例 | 車險資訊 | 社保資訊 | 產品速遞 | 財經新聞 | 保險評述 | 基層信息 | 配資 | 商訊 | 證券 | 上市公司 | 股市 | 港股 | 銀行 | 基金 | 理財 | 債券 |
欧美人与ZoZo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