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2021年,廣東健康險保費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7%,截至2021年底該險種實現保費收入729.87億元,已成為廣東產、壽險公司的第二大險種。”近日,廣東省保險行業協會召開廣東省政策性健康保險發展研討會,廣東銀保監局黨委委員、二級巡視員劉云海透露。
近年來,廣東省健康險業務快速發展,產品種類日漸豐富,特別是政策性健康險服務范圍不斷拓展,覆蓋人群持續擴大。據廣東銀保監局統計,截至目前,廣東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在轄內20個地市全面鋪開,2022年參保人數1685萬人。其中省內12個地市可以使用醫保個人賬戶資金投保,珠海、廣州、梅州等8個地市實現理賠“一站式”結算,在政企合作提升便民性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
“通過加強與相關部門工作聯動,廣東促進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在推進中”,劉云海表示。
在廣東發展較早的“大病保險”,也實現了較高程度的覆蓋。截至目前,廣東大病保險覆蓋轄內7584萬城鄉居民。參保群眾在基本醫保的基礎上,人均醫療負擔下降13.3個百分點,單人最高報銷金額達53.6萬元。
在長護險領域,廣東已有多家人身險公司深度參與,為廣州1110萬參保人提供長期護理服務,保障范圍、支付水平、失能評估標準等多個領域全國領先,產業鏈上各項配套服務迅速發展。
正著力推動商業補充醫療保險規范發展
廣東是大病保險制度的發源地,有著先行先試、創新發展的傳統。如何通過進一步創新促進健康險業務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政策性健康險發展的重要課題。
劉云海強調,要盡快建立各地市大病保險數據庫,深入分析自2014年大病保險在轄內全面鋪開以來的理賠情況。在此基礎上建立各地市大病保險理賠風險地圖,為大病保險業務長遠發展提供數據支撐,提升大病保險業務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為下一步的制度優化夯實數據基礎。
據了解,廣東銀保監局正著力推動商業補充醫療保險規范發展,通過完善城市定制型醫療保險服務規范,從產品命名、產品宣傳、競爭方式、持續經營等多個方面進行統一,促進城市定制醫療險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更加普惠和有效的醫療服務。
此外,該局擬指導廣東省保險行業協會,研究探索廣東省健康險平臺建設的可行性,為實現保險直賠、快賠奠定基礎,并推動商業健康保險信息助力健康廣東建設。
在長護險領域,廣東銀保監局也將加強與醫保、人社、民政等部門的溝通,推動長期護理保險與家庭醫生、門診統籌、個人賬戶等制度相互銜接,并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在廣東省推動高齡照護保險的可行性和實施路徑。
劉云海表示,廣東銀保監局倡導改革創新,全面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業務。特別是加強重點環節的探索,對醫保政策、行業需求、服務模式、行業標準等進行專題研究,強化科技應用,提升服務能力,不斷完善以健康服務為特色的產品增值體系,用“健康管理服務”吸引客戶、管控風險,助力保險產品創新、升級、破圈。
推進政策性健康險業務應加強行業協作
發展政策性健康險業務有其現實背景,也有民眾需要。
以2020年為例,在廣東省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支出、社會支出、個人支出的占比分別為27.6%、46.6%、25.9%,群眾個人支付部分占比偏高,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仍然存在。
此外,廣東省通過商業健康保險渠道支付的醫療費用僅占全省衛生總費用的3.6%,健康保險對全省衛生醫療費用補充較少,較發達保險市場10%的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凸顯了健康險業務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這種背景下,政策性健康險業務由于其“政府主導、管辦分離、市場運作”的普惠特性,在惠民利民方面有著更大的優勢、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但在現實操作中,健康險業務因各產壽險公司均可經營,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而且保險公司對于醫保管理、協議開發等方面的話語權有限,由于外部數據協同存在壁壘,雙向風險調節機制不完善、約定費用率偏低等原因,政策性健康險業務高質量、廣覆蓋發展存在挑戰。
在聽取了廣東省保險行業協會健康險委員會主任單位人保財險廣東省分公司、副主任單位中國人壽(27.960, -0.89, -3.08%)廣東省分公司關于大病保險及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的開展情況介紹后,劉云海提出,要進一步強化行業協會的職能作用,健康險委員會更應側重于做保險機構之間的“領頭羊”“黏合劑”,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更好調動行業力量,促進政策性健康險業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