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企業資訊 | 聚焦百姓 | 人物特寫 | 曝光臺 | 保險股 | 保險理財 | 行業資訊 | 海外動態 | 中介園地 | 保險數據 | 保險案例 | 車險資訊 | 社保資訊 |
返回中國保險網首頁
    您所在的位置: 主頁 > 行業資訊 > > 正文

1357家退出市場!險企分支機構持續裁撤

[ 2022-06-24 10:56 ]   來源:[ 網絡 ]    雙擊自動滾頻 
[字體: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國際金融報》記者根據銀保監會最新數據統計,2022年初至今,已有1357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退出市場,同期設立的分支機構數量只有475家。從歷史數據來看,2021年險企分支機構凈減少448家,而今年僅半年時間內,險企分支機構就已凈減少882家。

  險企分支機構紛紛退出市場的背后,是人口紅利逐步消退,保險業過去“跑馬圈地”式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今年前4月,全國合計原保險保費收入2.1萬億元,同比減少0.91%。其中,財產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204億元,同比增長6.16%;人身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68億元,同比下降2.53%。2019年至2021年,壽險營銷員的數量由高峰時期的973萬人驟減至641.9萬人。

  業內人士指出,壽險人力的下降尚未見底,特別是三四線以下城市的部分營銷服務部,在增員上面臨很大的挑戰。2022年保險行業的增長壓力依舊巨大,險企分支機構的撤退潮仍將繼續。

  監管部門強化清整

  具體來看,保險公司分支機構“撤銷潮”主要集中于各省份的三四線城市,以營銷服務部為主。從新設立的機構類型來看,中心支公司或支公司是主流。以6月份為例,目前共有241家險企分支機構退出市場,其中營銷服務部共184家,占比達76.3%。同期,險企新設立機構47家,其中33家為中心支公司或支公司,占比達70.2%。

  事實上,對于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撤銷,監管層面亦有相應引導。2021年9月,銀保監會發布《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市場準入管理辦法》,要求經批準設立的保險公司分支機構,應具備持續經營能力和服務能力。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在經營過程中出現不具備基本經營條件、服務能力嚴重欠缺、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等情形,或因戰略調整撤銷分支機構,應提出分支機構撤銷申請。

  近日,銀保監會中介部下發《關于印發保險中介機構“多散亂”問題整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按照保險中介機構法人總數及分支機構“只減不增”的原則,對三大類無法正常展業的問題機構進行清理:

  一是對“無人員、無場所、無業務”等無法正常經營的法人機構、分支機構進行清核、清退。主要是對長期沒有有效業務、高管人員失聯,導致無法進行正常的監管溝通和信息報送,沒有符合監管要求的營業場所的機構進行出清。

  二是對不符合現行監管要求的法人機構、分支機構進行清退。主要包括機構信息化制度不健全、信息化治理不完善、信息安全機制不完備、信息系統建設不符合監管要求。

  三是對分支機構管控失序、存在“加盟”“掛靠”等行為的法人機構嚴肅查處或清退,同時對相關分支機構查處或清退。

  適應行業發展需要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云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道,險企裁撤分支機構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我國保險業經過40多年發展,保費規模已經處于全球第二的位置,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其次,80、90后消費者對于互聯網保險產品的認同較高,使得互聯網保險的滲透率逐步提升;再者,保險科技的發展、大數據的應用,都推動互聯網保險產品的場景及銷售日益成熟,特別是一些保險責任、條款較為簡單的保險產品,如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百萬醫療保險等無需線下人工銷售即可達成。

  “不過,并非所有的保險公司都在裁撤機構,甚至大部分保險公司都是在裁撤分支機構的同時,不斷新設分支機構。這表明保險公司對于分支機構也是優勝劣汰的,而非一刀切。”楊澤云補充道。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也認為,應當相對積極地去看待險企分支機構的裁撤。“這兩年整個保險行業的形勢并不理想,通過鋪機構、拉人頭來獲取業務的傳統發展模式遇到很大挑戰,這種策略的調整幾乎是必然的。因為機構的拓展一定會需要很多成本,那么在整個行業經營面臨壓力的情況下,為了削減成本,有些公司就會考慮對一些產能難以覆蓋成本的分支機構進行撤銷,這對公司整體的集約化運營來說也是有所幫助的。”

  與此同時,目前保險業的數字化轉型和線上化經營發展越來越充分,傳統依賴于機構帶來的價值創造隨之減少,甚至被取代,也是線下機構撤并的重要原因之一。朱俊生以銀行為例解釋道,“過去我們很多業務都是去銀行辦,現在一年到頭也難得去幾次銀行,更多是通過手機客戶端辦理。銀行的離柜業務率越來越高,線下服務的部分功能被替代了,保險業同樣如此”。

  的確,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整個保險業對于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2020年5月,銀保監會印發《關于推進財產保險業務線上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2年,車險、農險、意外險、短期健康險、家財險等業務領域線上化率達到80%以上,其他領域線上化水平顯著提高。這意味著保險服務線上化已經是大勢所趨。

  2021年9月,銀保監會發布《推動財產保險專業化、精細化、集約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推進集約化銷售組織管理;科學劃分和有效整合銷售渠道,降低銷售成本、提升經營質效;鼓勵中小公司強化銷售渠道垂直管理,縮小管理半徑,合并裁撤低產能分支機構,降低運營成本。

  線上線下(31.800, 0.31, 0.98%)相結合

  據悉,目前我國縣域保險機構數量平均有11.9個,保險網點則多達26個。銀保監會在今年初召開的“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我國保險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還不高。要堅持走高質量發展道路,改變低水平重復建設,著力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備、保障全面、競爭有序的保險供給體系。積極推動差異化發展和錯位競爭,順應數字化轉型的趨勢,提升發展質量。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線下網點終將會被線上所取代?

  楊澤云表示,這是不可能的。一是每個人的風險狀況和財務狀況千差萬別,相應的保險需求也各不相同,而保險產品也非標準化的產品,可以因人而異。這就需要保險營銷人員針對客戶進行個性化的溝通和定制,以期盡可能滿足其保險需求,并實現最小成本獲得最大保險保障。當前保險科技盡管發展迅速,但一方面還不能達到當面溝通交流以全面了解客戶需求的程度,另一方面,保險科技也無法實現銷售人員與客戶之間的情感溝通,而這恰恰是保險銷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二是保險不是普通的商品,簽訂保險合同達成交易僅僅是保險服務的第一步,后續的保單管理、續保、理賠等后續服務,需要線下網點的支持。

  三是當前的監管規定,保險公司在住所地之外的省市開展業務,應當首先設立省級分公司。即使互聯網保險業務,也需要具備不低于同類在售的線下服務能力。

  朱俊生也指出,線下網點不會完全被取代,目前監管的整個導向仍然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特別是保險涉及到一些理賠服務,有的時候需要依托線下網點做支撐,對線上服務做出更好的補充。

  “傳統的保險公司,由于過去鋪設的線下機構比較多,現在拆并的情況也就多一些。但是一些新型的保險公司,在做線下布局的時候就會非常審慎,因為線下的投入整體較大,盈利周期也較長,那么新型的保險公司就可以充分運用線上來做更好的資源整合。”朱俊生強調,展望未來,不同的主體需要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做出不同發展戰略的選擇。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相關新聞:
· 保障制度實行,個人養老金相關配套文件陸續出臺 · 展示高校原創新勢力!75派助力短視頻創作者招募計劃 · 多地“惠民!痹俅紊,為新市民保駕護航 · 針對有不法網站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名義實施 · “鹿城!逼栈菪歪t療保險舉行啟動儀式 · 助企紓困中小微企業,北京海淀區4572家企業順利申請緩 · “2022年全國惠民保評選”活動獲獎榜單正式揭曉! · 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2021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 · 保險資本退潮,泡沫擠出下,“保險姓!钡臅r代或將開 · 人離職,社保不能斷,怎么辦?靈活就業身份參保來了!
保險秘書
最新文章
 聚焦百姓
 人物特寫
 曝光臺
 保險股

Copyright © 1997-2018 China-Insuranc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凡所涉及保險條款的內容僅供參考,并均以投保當時的保險合同為準。

企業資訊 | 汽車 | 科技 | 消費 | 教育 | 房產 | 游戲 | 商機 | 保險公司 | 股票 | 聚焦百姓 | 人物特寫 | 曝光臺 | 保險股 | 保險理財 | 行業資訊 | 海外動態 | 中介園地 | 保險數據 | 保險案例 | 車險資訊 | 社保資訊 | 產品速遞 | 財經新聞 | 保險評述 | 基層信息 | 配資 | 商訊 | 證券 | 上市公司 | 股市 | 港股 | 銀行 | 基金 | 理財 | 債券 |
欧美人与ZoZo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