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智睿養老產業研究院在京聯合發布《長壽時代中國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
新時代,推動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是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養老服務業發展,切實保障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推動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發布會上,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應惟偉表示,商業向善是泰康的基因;饡“關愛生命,造福民生”為宗旨,聚焦養老主業,泰康溢彩千家已在全國31個。ㄗ灾螀^、直轄市)資助養老機構258家,捐贈適老化設備1.7萬件,培訓養老從業者4.2萬人次,幫助5.8萬名老人幸福享老。在這個過程中泰康溢彩基金會一直在思考,中國的養老機構到底需要什么?如何才能為中國的養老機構發展提供更多的幫助?基于此,聯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開展了關于中國養老機構生存現狀及發展對策的研究,希望為養老行業從業者提供合理的建議,也讓基金會的溢彩千家項目資助更精準。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執行院長高華俊介紹了報告的主要內容,報告以《2021中國民政統計年鑒》數據及相關公開信息為依據,全面總結近十年(2010-2020年)我國養老機構發展的現狀與特點,系統分析長壽時代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從政策完善、機構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層面提出推動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對策與路徑。
“十四五”時期養老機構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報告指出,我國養老機構經過“十二五”“十三五”這十年的增量發展和提質增效,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發展養老服務,養老機構建設與發展主要呈現五個方面特點,“十四五”時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全國養老機構結構調整取得成效。養老機構數量波動發展,從“增量”轉向“提質”,2010-2020年,全國共有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由39904個調整為38158個,養老機構床位數由314.9萬張增加至488.2萬張,養老機構管理逐漸規范,養老機構統計口徑更加科學。公辦養老機構與社會辦養老機構基本呈現1:1的比例,但城市養老機構社會化程度高,公辦敬老院仍是農村養老服務機構主體。在機構規模方面,小型養老機構占比過半,大型養老機構持續增長,從2014-2020年養老機構大中小型數量和比例變化來看,0-99張床位的小型機構大幅度減少后又明顯增加,與近兩年“嵌入式”養老機構發展有關;500張以上特大型和300張以上大型機構增長幅度較大,其中500張以上特大型在2019年首次超過1000個,2020年達到1142個。
養老機構照護和醫養結合能力明顯提升。養老機構照護功能提升,收住失能老人逐年增長,2010-2020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年末收住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年人從51.8萬人增長到109.8萬人,收住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比例從21.35%增長到49.38%。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機構持續增長,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機構5857家、床位數158.5萬張。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數量增長,照護比提高,2020年,養老機構平均4位老人配備一名工作人員。
養老機構區域發展存在差異。東部沿海省份和中部人口大省養老機構密集,養老床位與當地人口總量緊密相關,江蘇、安徽、山東、浙江、河南5個省份養老床位總量全國排名前5,共計180.9萬張,占到全國總量的37%。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核心城區養老機構“一床難求”,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明顯增長。
養老機構服務市場已呈多元化發展格局。隨著全國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養老機構準入門檻降低,社會力量已成機構運營主體,民辦養老機構已經超過公辦養老機構數量;企業類型養老機構增長迅速,泰康保險集團、中國太保、中國太平等頭部險資企業、央企國企加速養老機構規劃。同時,涌現一批規模發展、連鎖化運營的養老機構,比如泰康之家養老社區已實現全國26城29家養老社區布局。
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建設力度顯著加強。多措并行的綜合監管方式開始實施;標準化建設成為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提升和監管重要抓手;以會員制為代表的預付費管理受到嚴格約束。
鼓勵支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機構發展。養老機構肩負緩解貧富差距的公共服務職能,體現以人為本,體現生命倫理,需要公益力量介入,反思生命的尊嚴與價值。鼓勵公益力量助力養老機構發展,多方共建養老服務聯合體,促進居家社區機構協調發展;積極支持養老人才隊伍培養和能力建設;推動論壇等交流平臺,吸收國內外經驗,持續推動創新,從更大的層面為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的社會環境。
專家呼吁:護理保險應盡早推開
發布會結束后,《華夏時報》記者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執行院長高華俊進行了采訪。他告訴記者,十年來,我國養老機構的發展不光體現在機構數量和床位的增加,功能變化才是其最大進步。昔日傳統的養老機構至多解決老人吃飯睡覺的基本需求,如今的養老機構大多已具備護理功能,且硬件設施也日趨專業,但目前入住率不足的問題仍然較為凸顯,主要原因是護理型床位不足,再就是價格和服務不匹配。
“如果你一個月付得起8000到1萬塊錢以上的養老費用,基本上都能獲得自己想要的養老服務水準。但現實來說,這個水平超出了普通消費者可承受的范圍,如果我們的護理保險能跟得上,問題就有望得到解決。護理保險搞好了,能把醫療保險分流不少,看上去是多花錢,實際是少花錢。但眼下由于諸多掣肘,使得護理保險依然無法在我國推廣開來。”高華俊說。
談到“鼓勵社會公益力量多維促進養老機構發展”,高華俊認為,這需要根據公益組織的不同發展狀況予以區分,簡言之,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能夠像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一樣:既可以拿出雄厚的資金支持養老產業,還能賦能養老項目、為上千家的養老機構做免費培訓-——這樣的公益組織確實屈指可數。但這并不意味著資金薄弱的公益組織就無用武之地,他們完全可以發揮公益服務和志愿精神的專業特質,扎根社區去推動豐富多元的公益項目落地,促進民生福祉。這也符合二十大報告中對相關領域的發展指引。”
就此,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有關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護理保險若能推廣,對緩解養老金支付的壓力定有助力,但結合現實來考量,僅靠護理保險恐怕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此難題。目前泰康之家的養老金支付主要還是靠年金保險儲備來解決。
銀保監會發布《人身保險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
《長壽時代中國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在北京正
2021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976億元 躍居全球第一
這家千億級保險系基金管理公司即將開始獨立運作
山東人保壽險召開全省同頻共振“首季峰”新產品線上首
太平財險被提升為中國“一帶一路”再保險共同體的理事
濟南成功召開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
北海市社會保障局:開展工傷保險宣傳活動 提高建筑工
滿滿的干貨| 保險新人快速累積客戶及出單要領
利安人壽榮獲“南京市失能保險承辦服務標兵單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