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來看,今年的惠民保產品在低門檻、低保費、高保額的基礎上,增加了CAR-T療法、特藥擴容等更多保障內容和服務項目,加量不加價。
近日,上海、杭州等多地陸續發布新版惠民保,并啟動新一輪參保工作。
6月5日,人民普惠保(天津)開通投保;6月6日,“杭州市民保2022”升級上線;6月10日,內蒙古惠民保正式上線;滬惠保2022版、青島“琴島e保”2022版也于近日啟動投保。
2020年初以來,“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以“惠民保”的形式走進大眾視野,并在全國迅速鋪開。數據顯示,2020年惠民保在23省83地推出112款產品,覆蓋4000萬人次,保費收入46億元。2021年惠民;鸨琅f,全年在28省122地推出177款產品,覆蓋1.4億人次,保費收入140億元。
據眾托幫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龍格統計的最新數據,截至4月中旬,2022年惠民保已在22省63地推出94款產品,覆蓋超2500萬人次,保費收入25億元。
“整體來看,今年的惠民保產品在低門檻、低保費、高保額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保障內容和服務項目,加量不加價。”龍格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列舉道,比如開放參保對象,越來越多的地區開放醫保個賬功能、增加CAR-T療法、擴容特藥等,有亮點、有突破。
新市民也可投保
6月6日,“杭州市民保2022”正式上線。記者從承保公司平安健康險有關負責人處了解到,為響應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今年的杭州市民保首次開放“新市民”參保,只要在杭州生活、有國內其他省市基本醫保,就能和杭州醫保參保人一樣,擁有最高320萬元保障。這也成為此次產品與往年最大的不同。
比如,參保少兒醫保的小朋友、自己繳納醫保的老人、靈活就業人員,只要在杭州繳納社保,無論目前是否居住在其他城市或者出國工作、求學、生活等,都屬于參保范圍。
5月25日開啟預約投保的“滬惠保2022版”同樣將“新市民”納入參保人群,明確除了全體參加上海市基本醫保的在保人員、參加上海市市民社區醫療互助幫困計劃的人員外,在上海部分大型企業(試點物流配送、外賣快遞等保供平臺企業)工作并參加當地基本醫療保險的務工人群也可參保。
為什么瞄準新市民這個群體?事實上,今年兩會后,新市民便廣受關注,并成為金融圈高頻熱詞。3月2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出席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時透露,銀行業和保險業將在2022年更有針對性地支持擴大消費、擴大投資。這其中,就包括做好面向“新市民”的服務工作。
緊接著,3月4日,銀保監會聯合央行下發通知,提出銀行保險機構應針對“新市民”在創業就業、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領域的金融需求,加強產品與服務創新供給。
根據通知給出的官方定義,“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而來到城鎮常住,未取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尚不滿三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等。按照這一范圍劃定,我國的“新市民”目前已有約3億人。
放開醫保個賬支付功能
除了逐漸放寬對參保對象的限制,不局限于“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越來越多的地級市還開放了醫保個賬,越來越多的惠民產品可以由直系親屬繳納保費(支持家庭成員共濟)。
根據龍格的統計數據,截至4月中旬,已有30個地區的37個地級市共30款惠民保產品支持醫保個賬支付保費,比如蕪湖、重慶、蘭州、珠海、汕頭、惠州、中山、紹興、嘉興等地。
中國藥科大學徐偉團隊在《普惠險核心問題研究報告》中指出,個人賬戶為我國從以公費醫療為主的醫療保障模式向社會醫療保障模式的轉變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保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個人賬戶運行的20多年中,個人賬戶資金從2003年的291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10096億元,人均個人賬戶資金結余在17年間提高近11倍,由此可見個賬整體運行穩定,但在運行過程中也暴露出個賬結余過度的問題。
“在惠民保產品中加入個賬支付功能,不僅可以提高個賬資金的使用效率,也可以切實提高民眾的保障水平。”徐偉團隊表示。
特藥擴容是亮點
在目前推出的產品中,特藥保障幾乎成為了惠民保標配保障責任。原因是在惠民保產品中提供特藥保障,既能切實分攤被保險人的經濟負擔,又能夠讓被保險人得到精準高效的品質治療與服務,對于被保險人的治療獲得感和保障獲得感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特藥擴容,已經成為今年惠民保產品的一大亮點。”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閑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上海“滬惠保2022版”為例,其在原有國內21種特藥保障的基礎上,增補更替已納入醫保目錄7種特藥,并擴展藥品至25種,適應癥由原來的17種擴充至23種,進一步滿足群眾急需的高額藥品保障。
從2021版滬惠保前10個月的理賠數據來看,特定高額藥品責任賠付金額共5336萬元,占賠付總額6.13億元的8.7%。“這個賠付比例說明特藥責任已經是惠民保產品剛需,不可或缺。”許閑表示。
“特藥”,是“特定藥品”或者“特定高額藥品”的簡稱,是針對特定疾病治療所使用的藥品,最常見的就是針對腫瘤癌癥疾病的靶向藥品、免疫藥物等。這類藥品的主要特點是療效明確但價格高昂,而且一般不在基本醫保的保障范圍內,或者是按照乙類藥品進行管理。
為了提高使用特藥的參保者待遇水平,徐偉團隊建議,惠民保產品可以進行特殊高值藥品的遴選,將其單列成 “特藥目錄”,并且提高“特藥目錄”的報銷比例和封頂線,降低免賠額。
在特藥遴選的過程中,建議考慮優先納入臨床安全有效但價格高昂的藥品,與基本醫保目錄互為補充;同時應考慮疾病發病率,將我國發病率較高的疾病所對應藥品納入,特別是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和延長患者生存期,臨床安全有效的創新藥、新技術和新療法。綜合以上兩點考慮基金可承受能力,制定特藥目錄。
更多產品納入CAR-T療法
去年一款CAR-T細胞療法藥物一經推出便迅速火上熱搜,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
CAR-T療法,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是一種治療腫瘤的新型精準靶向療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幾十款惠民保和純商業保險將CAR-T免疫細胞治療納入保障。
比如“滬惠保2022版”新增CAR-T治療藥品,提升創新藥物可及性,讓參保人能享受到前沿先進醫療技術,且0免賠額,最高賠付金額達50萬元。杭州也將質子重離子療法、CAR-T療法這兩大癌癥尖端療法納入“杭州市民保2022”保障范圍,讓參保市民無需為高昂的抗癌治療費用擔心。
“但目前來看,CAR-T賠付條件限制還是比較多。”許閑直言,盡管目前已經證明CAR-T產品在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大B細胞淋巴瘤方面的顯著療效,但并不是所有淋巴瘤都適用。
“我們團隊之前組織過相關的討論,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中早期淋巴瘤患者大部分可以不用CAR-T,部分晚期淋巴瘤患者又不適合用CAR-T,這正是CAR-T面臨的尷尬局面——適用人群很少。”許閑指出。
“雖然適用人群少,但能把這個責任加進去,對需要用的客戶仍然是好的。”滬上某資深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