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武漢市第三醫院通過開展“一體兩翼” 改善患者就醫體驗;獨創“量體裁衣”模式,助力醫聯體互助發展;推行‘健康中國戰略讓市民成為“科普專家”;搭建醫療機構與患者居家,遠程醫療服務平臺;首創愛心燒傷學校,不忘初心踐行公益,這些措施實施,實實在在給患者解決了問題。
以患者需求為導向,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得了綜合性疾病,不知道看哪個科室,不僅來回就診,還會多次掛號。武漢市第三醫院以病人為中心,成立湖北省首家痛風門診、武漢市首家全科醫學科,幫助患者協調各方醫療資源,一次掛號解決“多病共存”,一站式解決患者看病難難題。

全科醫學科,幫助患者協調各方醫療資源,一次掛號解決“多病共存”,一站式解決患者看病難難題。

痛風門診緩解患者看病求診難問題
醫院開展節假日及周末無休門診;修訂門診科室及臨床科室質量考核標準,開展節假日及周末無休門診、節假日手術制度,方便患者。增強科室品牌影響力,以優質的服務吸引患者,更好地滿足患者需求。
深化便民服務,優化就診環境;調整兩院區門診布局,優化導醫隊伍,開展職能部門助醫活動,引入共享輪椅,定期開展開展健康大講堂活動,定期為患者宣傳健康知識。

醫院開展健康大講堂活動

院內開展多種形式健康大講堂
優化分時段預約診療;力推行預約診療服務,預約時段精確到半小時,減少患者排隊等候時間,預約診療掛號方式包括網上預約、手機APP、微信預約、電話預約及現場預約等。
獨創“量體裁衣”模式 助力醫聯體發展
由于個基層醫療機構發展參差不齊,在醫聯體建設中,醫院一改過去一廂情愿的“拉郎配”,而是根據基層醫療機構的需求,獨樹一幟開創了“量體裁衣”新模式,并按照成員單位的需求提供精準支持,提供個性化服務,收到了良好效果。如,常年派專家的就派專家,該提供短期集中醫療服務的就集中提供,缺少人才的就通過“互聯網+”解決,缺少設備的在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還攜帶相應設備,并集中精力做好疑難雜癥、急危重癥救治,真正把分級診療落實到位。

醫院開展“量體裁衣”新模式 撫平醫聯體建設痛點


醫院獨特的黨建醫聯體模式

醫院指導基層醫聯體醫院工作
對社區中心開展免費進修培訓,接收社區短期技能操作學習和業務培訓;根據28家醫聯體機構的自身特點和不同需求,提供精準支持和個性化幫扶,全年安排專家坐診1388人次,開展義診48次,講座57次,切實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讓分級診療理念落到實處。

神經內科姚濤水陸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屬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與社區家庭醫生一起,為社區老年人普及腦血管疾病知識

全科蔣雯、營養科付娟、消化內科劉唯潔與白沙洲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白沙洲涂家溝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舉行義診活動。

全科蔣雯與黃鶴樓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起,在讀書院社區為居民講解三高患者如何預防心腦卒中

醫院和華中科技大學校醫院聯合建立國家規范化全科醫師培訓基地

急診科護士長田娟娟為白沙洲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培訓護理操作。
拓展放射影像遠程診斷服務,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診斷準確率,2018年共為基層醫療機構完成遠程影像診斷5871例,
牽頭成立胸痛?坡撁撕秃笔齻c創面修復?坡撁,極大提高了區域重疾轉運能力。

醫院牽頭成立湖北省燒傷創面修復?坡撁

醫院牽頭成立湖北省燒傷創面修復?坡撁
聯合多方力量,貫徹分級診療;2018年簽約民營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辦醫養結合型醫院,在各種類型的基層機構中貫徹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工作。
推行‘健康中國’戰略 讓市民成為“科普專家”
健康醫學是預防與治療為一體,賦予醫學健康科普需要以更親民的面孔貼近老百姓的生活,讓他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除了專家義診、講座、宣教等傳統的科普模式,在日常工作實踐中,武漢市第三醫院開創了眾多科普傳播模式:從2015年開始,醫院便打造了一支綜合全院專學科專業的專家團隊,讓每個醫護人員都成為健康科普宣傳衛士,線上用圖文、漫畫、視頻、微電影的方式宣傳醫療科普知識。線下走進社區、學校、工廠、街道等多個地方,化身健康科普小超人,做健康科普的傳播者;醫院還獨特創建了自己科普品牌活動--《同仁科普秀》方式打造技能比武新舞臺,醫護人員把科普知識改編成了一個個精彩紛呈的舞臺劇,把廣大群眾迫切需要知曉的科普知識搬上了舞臺“演”出來,讓市民更容易接受科普知識傳播健康知識和理念。


醫院獨創科普品牌:《同仁科普秀》,讓傳統說科普變為演科普。
同樣,醫院也和28家基層醫院建立了科普互動基地,指導加強健康科普、健康教育,希望通過努力,引領和助推健康科普工作者越做越好,讓市民真正的體會到防病大于治病。

醫院燒傷科進入武昌區實驗小學進行燒傷預防與急救推廣

醫院走進校園推廣急救知識

醫院走進寶寶樂園 推廣健康洗手科普

醫院鼓勵科室自開新媒體陣營
醫院一方面通過社會媒體和科室開通的新媒體陣營開展了多方面有針對性的預防與急救知識宣教。另一方面,開展進校園、進社區活動,不完全統計,兩年來為12所學校3600余人進行了兒童常見燒燙傷風險及急救措施宣教。
搭建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健康管理延伸到家
近幾年來,慢性病患者增多,自我管理是關鍵,醫院還給慢病患者病人建立了專屬健康呵護檔案,每位患者都有固定的健康管理師,讓老百姓不發病、少發病、晚發病,早診斷、早治療、科學治療。其中多學科健康管理師團隊包括:固定?茖<、營養師團隊、藥學團隊專家,解決患者從疾病治療上的尷尬。同時,營養科參與患者的飲食生活指導,將以往的“單兵御敵”變成“多兵種聯合作戰”,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為患者提供科學、合理、規范的最佳治療方案。讓患者在院內康復理念延續到院外的康復理念服務,目前,醫院線下服務慢病管理患者多達到上萬人。

醫療團隊進社區居民家中

醫院健康管理特色服務被媒體報道
目前,醫院成立專門護理醫師團隊,對于難上醫院進行復診,需要更換尿管等特殊護理服務人群開展了此項服務。

醫院每年和病友舉辦健康聯席會
醫院還成立心理康復團隊,幫助醫院燒傷患者的心理康復團隊,團隊設立有專門的醫師、康復師、心理治療師,目的就是為讓患者走出去,目前服務患者上千人。該團隊主要是以患者互助式同伴教育、華中燒傷婦女兒童救助基金,用愛與陪伴心靈呵護、活動表演形式幫助患者。
首創“一體兩翼”志愿模式 踐行公益彰顯擔當
隨著醫院文化建設和武漢城市文明進程的不斷深入,院黨委將志愿服務活動作為醫院履行社會職能的重要助力,開創了以
醫務志愿者和社會志愿者分別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一體兩翼”模式。

醫院愛心志愿者服務宣傳
在院黨委辦公室的組織和引導下,來自社會各界的志愿者們,進入醫院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醫務人員們則在醫務處、社會服務部等職能部門的帶領下,走出院門,走進街道、走進學校,將專業能力發揮在更廣闊的天地。
醫院與武漢市20余所高校學生建立了志愿服務聯系,接受高校師生來院,在門診導醫、輸液巡視等崗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與武漢志愿者團隊協作,開設小兒眼科門診和燒傷小兒病區的獻愛心活動點,招募社會志愿者來醫院為患者們服務。目前,醫院還吸納了一些來自國外的愛心志愿者,包括美國、加拿大等。
截止目前,志愿服務已開展4000次,參加活動的志愿者累計2000人次,服務時間達8000小時。醫務志愿者參加義診、義務講座和咨詢600余人次,惠及群眾約2萬人;為未成年人和高校師生指導急救保健知識和技能10場次。志愿服務活動堅持每周開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醫院“一體兩翼”志愿服務模式逐步邁向常態化、規范化和品牌化。

醫院成立國內首個用于燒傷婦女兒童專項救治的愛心公益基金——華中燒傷婦女兒童救助基金,目前已經救助基金自啟動以來共資助了120余名貧困婦女兒童。
醫院華中華中燒傷病友會成立,開通熱線電話,提供傾述溝通的平臺。幫助了上萬名患者回歸社會的信心;醫院成立國內首個用于燒傷婦女兒童專項救治的愛心公益基金——華中燒傷婦女兒童救助基金,目前已經救助基金自啟動以來共資助了120余名貧困婦女兒童。

醫院獨創“時光課堂”公益活動
2016年6月,醫院把“時光課堂”搬進病房,每周六、周日下午兩點半,經過專業培訓的社會志愿者們到病房給孩子們講故事,搭積木,培訓專業課知識、聊天,讓孩子們的住院生活也能輕松有趣。每年組織愛心人士參與六一兒童節及春節匯演,給患者送去祝福和歡樂,讓孩子學知識,還讓孩子接受病痛,釋放情緒.
2018年3月開始,愛與陪伴志愿者每周1次病區服務實踐“每一個生命都是需要被呵護的,不分析、不評判、不下定義就是愛與陪伴”的宗旨,為住院患者及家屬帶來心靈的陪伴,緩解焦慮和心理壓力。
構建立體傳播體系 打造有溫度的醫院品牌
醫院需要是一個體現溫度地方,許多患者對于疾病除了恐懼,便是抗拒。在改善醫療服務宣傳上,醫院宣傳主動發聲,加強與各媒體之間的合作,宣傳渠道除了傳統媒體還積極打造專家級自媒體,讓醫院各臨床科室醫護人員制定自己科室特色的自媒體,市民可以在不來院前提下隨時咨詢自己想知曉的疾病和所需要的專家;醫院與媒體合作開設手術視頻直播方式,用最直觀的方式,讓市民了解疾;醫院舉辦抖音大賽,拍攝醫護暖心劇,向社會傳遞正能量;醫院創立了獨特的新聞奧斯卡品牌,連續三年,在宣傳上,走新點、創新意,讓每位醫生既是演員,又是醫生,又是健康新聞傳播者。

醫院宣傳緊跟時代,舉辦抖音大賽



醫院獨創新聞宣傳品牌《新聞奧斯卡》
醫院在改善醫療服務中,加大宣傳力度,典型示范引領。做到集中宣傳與日常宣傳相結合,傳統媒體宣傳與新興媒體宣傳相結合,確保持續宣傳改善醫療服務典型和成效。不斷發掘和樹立改善醫療服務的先進典型,如成功救治國內首個雙直升機患兒救援、幫助燒傷患兒12年治療苦旅、醫院開設音樂治療師服務、醫生300個電話勸小伙復診,并聯合媒體開展宣傳報道和主題活動,對改善醫療服務示范醫院、示范崗位、示范個人等先進典型進行挖掘、宣傳和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