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打開朋友圈,時?吹嚼碡敭a品銷售吆喝時這樣強調。然而在現實中,“你一理財,財離開你”,或許才是多數普通人今年以來理財業績的總結陳詞。
住在廣州的“大廠人”路淮在支付寶中購買的最新基金持倉收益為-89284.31元,打敗了全國2%的網友,而他的一位朋友卻靠著兩百多元的正收益,輕松跑贏90%的人。
在這樣的行情下,不少將“搞錢”掛在嘴邊的年輕人開始選擇最保守的方式——存款,而另一些人,則將目光投向了曾經避之不及的儲蓄型保險和提前還貸。
儲蓄型保險:要利率還是要靈活?
“資本寒冬下的暖意保險與您不見不散!”某大廠運營楊慧最近發現,她之前在微信上加的某互聯網金融平臺理財管家對保險的宣傳多了起來:“近一年結算歷史年化收益率4.5%,最低保證利率2%。額度不多只有6000萬,售完即止,請提前預約。”
“保底2%,還要犧牲流動性,那我為什么不把錢放進余額寶中?”楊慧收到理財管家的微信后心想,但當她打開余額寶后發現,七日年化已經跌到1.38%。
不止余額寶收益下降,今年9月,包括國有六大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先后發布公告,調整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上述銀行的3個月期、6個月期、一年期、兩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多下降了10個BP,3年期和5年期下調幅度則在10-50BP之間。
調整之后,3個月、6個月、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多分別為1.3%、1.55%和1.85%;兩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2.15%-2.4%之間;3年期和5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則多為2.65%、2.7%。
銀行利率下行,大額存單“秒空”,讓能夠保本保息的保險產品在銀行中悄然走俏。其中,增額終身壽險、年金險和分紅型兩全險等儲蓄性質較強的保險被大力推薦。
據某股份制銀行一位客戶經理介紹,年金險收益穩定但不算高,平均每年3-4%左右,但這是寫進保險合同的,基本算是提前鎖定收益。其安全性極高,基本僅次于國債。對于風險偏好性比較低的用戶來說,保本又能增值,正好符合大家的需求。
靈活性較差也被當作賣點。該名客戶經理表示,低流動性適合長期投資,短期內無法支取,非常適合年輕人強制儲蓄以及培養存錢習慣。
而在年金險之外,之前一直不溫不火的增額終身壽險以其支取的靈活性走到臺前。增額終身壽險是一款在投保人生存期可通過減保領取保單現金價值,以及在被保險人身故時賠償受益人身故保險金的壽險產品。
以號稱“現金價值增長速度屬市場第一梯隊”的某增額終身壽險產品為例,一年繳5萬元,繳費期十年,在第十年時現金價值(可通過退;驕p保拿到的錢)為60.44萬元,內部收益率為3.42%。第二十年現金價值為85.19萬元,內部收益率為3.47%。
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2021年銀行代理渠道業務發展報告》,2021年,增額終身壽險產品是銀保市場絕對主流,占據期交產品年度銷量前十中的七席。
保險理財過往在年輕人中并不算暢銷。路淮表示,在過去幾十年,保險的收益并沒有跑贏通脹。“保險將資金占用那么長時間,可能到提取時,錢也不值錢了,還多了一大堆條條框框限制提取,并且我也沒看到保險投資的收益顯著優于其他渠道。”
不過路淮對于儲蓄型保險的抵觸態度在最近發生變化。
9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政策支持、商業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所得稅優惠:對繳費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征稅,領取收入實際稅負由7.5%降為3%。
路淮被稅前扣除額所吸引,在朋友的推薦下,他打算在開放個人養老金賬戶后購買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他表示,如果每年可以抵扣12000元,那交的稅可以少數千元,購買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還可以獲得增值,一舉兩得。
楊慧則在進一步了解保險后,選擇了一款標注終身增值3.5%的增額壽險產品。她告訴界面新聞,保險的一個優勢在于能在利率走低的市場鎖定目前的利率,且保險仍具有剛兌屬性,在市場買什么虧什么的時候,可以保證本金和利息,也能起到長短期投資搭配、分散投資的目的。
不過,中國精算師協會于近期發出風險警示指出,“增額終身壽險復利3.5%”是一些銷售宣傳中經常出現的話語,但這里的3.5%并不是投資收益率,而是保額增長率。終身壽險的保額是指在被保險人身故或者全殘時,受益人可以領取到的保險金額。保額是每年不變、每年遞增還是每年遞減都只是參數的設計方式。在保險費等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每年保額遞增的終身壽險,其首年保額較低,會遠低于每年保額不變的終身壽險。保額增長和投資收益概念差別大,請予以警惕。
同時精算師協會指出,增額終身壽險并非“穩賺不賠”:“據不完全統計,若在投保后第1年退保,將會損失10%-60%的保費;若在第20年退保,收益約在2%-2.5%之間”。
增額壽險的利差損風險也獲得業內關注。新華保險副總裁兼總精算師龔興峰日前在業績會上表示,上半年投資市場,包括利率和通脹,對于金融市場的影響巨大。壽險和其他行業相比的重要區別是,其長尾效應可能在未來出現利差風險。
國泰君安非銀分析師劉欣琦認為,增額終身壽險面臨較大的利差損風險,從長期來看,預計保險公司將考慮降低預定利率或降低減保權益限額等來應對利差損風險。同時,銀保監會也在加大監管力度,重點規范保險公司避免銷售誤導、長險短做、利差損失等潛在風險。
提前還房貸:“人總不能一直打工吧”
在投資市場鎩羽而歸后,不少年輕人試圖追求“無債一身輕,早日退休上岸”。為達成目標,他們將目光投向提前還房貸。
提前還貸,在過去講究“杠桿拉滿”的時代是甚少出現的。房貸是一個普通人能借到的金額最多、時間最長、利率最優惠的貸款。很多人相信,在通貨膨脹和房價上漲的雙重作用下,未來還貸壓力會越來越小,將多余的錢投入下一套房產,提高負債水平才是正途。
今年以來,房貸利率持續走低。貝殼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10月份首套、二套房貸主流利率指數環比繼續下行。該月監測了103個重點城市主流首套房貸利率,10月份首套主流利率平均為4.12%,二套平均為4.91%,首套利率環比下行3個基點,二套利率與上月持平,較去年最高點分別回落162個基點和109個基點。
但在投資回報普遍不佳的時刻,普通人依舊很難獲得超過房貸的投資收益。因此,有余錢就還房貸成為一些年輕人的投資首選。
“十一”過后,剛結束長假旅行的路淮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工行辦理提前還貸。剛好近期有一筆110萬元的理財到期,他毫不猶豫地將這筆錢全部投入了房貸。
路淮算了一筆賬:“我本來貸款200萬元,總共連本帶利要還377萬元,F在還了110萬元之后,房貸總共就可以少給252萬元,省下了超過百萬,現在做什么投資也不可能有這個回報。”
不過,因為路淮的貸款沒有滿足合同上提前還貸的要求年限,需要進行罰息,但他覺得不虧。“罰點錢能省下更多,值!”
在銀行辦理業務時,路淮遇到了同樣來提前還貸的客戶,因為需要兩個月后才能生效,這位客戶非常不滿,氣得在銀行拍桌子大喊,“我要立刻生效!還錢怎么這么麻煩,你們不想要錢嗎?!”
在提前還了一筆貸款后,路淮將自己的房貸從30年壓縮到了10年,他感到無比輕松,“現在可以幻想一下退休了,人總不能一直在打工吧。”剛過30歲的他感慨。
同為大廠人,熊怡的提前還貸之路卻沒有這么順利。工作幾年后,她在上海和廣州都置辦了物業,在發現自己買的各種基金一片凄慘,月均跌沒一個名牌包包后,她也將提前還貸作為目前的最優投資策略,然而卻在銀行那里遇到阻礙。
“以前偶爾我也會線上提前還貸,但是9月開始,建行的APP突然顯示正在系統升級,還不了了。”熊怡抱怨道。

10月后,銀行APP升級完成,熊怡點進去后發現,確實可以進入提前申請的頁面,但提示線上名額已滿,只能線下操作,處理時間延長到一個月之后。她也不能像路淮一樣一筆還掉110萬元,建設銀行上海地區的限制是每年最多提前還20萬元。
和熊怡一樣,發現提前還貸變難的人不在少數。
剛從大廠辭職的樊琛表示,以前線上點一點即可的還貸現在一定要去線下辦理,并且流程頗為繁瑣,需要本人提前一個月到現場預約,一個月后到現場刷卡。農行的辦事員還告訴她:“一個月后要早點來,預約你那天還款的人很多哦。”
如果想要縮短年限,還需要準備更為復雜的材料,“以前銀行都是希望大家提前還貸的,現在怎么變難了這么多?但麻煩點也沒事,能還上就行。”
“人總不能一直在打工吧。”樊琛發出了和路淮一樣的感慨。
提前還貸雖然為年輕人節省了不少利息,但能還上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貸款的,依舊是少數人,更多的人還在省吃儉用努力攢錢,湊上當月的房貸。
清華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韓秀云向界面新聞表示,如果有閑錢還在觀望或者無法提前還款的人群,也不要覺得自己吃虧了。
韓秀云指出,目前,房貸可以貸30年,這是普通人可以借到最長時間的大額低息貸款,真實通脹的算法是M2增長率減去GDP的增長率,最近這個數值在6%-7%左右。這就意味著現每月還款1萬元,10年之后每月實際還款的金額相當于現在的4800元,30年后相當于現在的1000元左右,這也就是通脹下未來還款的壓力會越來越小的原因所在。“如果從30年的長周期來看,當下是暫時的,保持充足的現金流,等待時機再做選擇也不晚。”
在線上還款受阻重重后,熊怡選擇手握現金,持幣觀望。“雖然說提前還貸能省不少利息,但現在也想多一些現金以備不時之需。對于普通人而言,保持現金流,強壯的身體,不瞎投資,感覺能跑贏90%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