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打的公司,流動的資本,流水的高管,這是保險業在當下的真實寫照。
近期,國內部分保險公司密集出現人事變動,其中不乏“靈魂人物”。深究原因,既有到點退休時的新老交替,亦有股權更迭后的連帶調整,還有業績敗北下的一拍兩散。
在某種層面上講,人事的快速調整反映了行業發展正面臨重重壓力。不過,換一個新的董事長或總經理上任,困擾保險公司的問題便能迎刃而解?恐怕未必。保險公司要想轉型突圍,還有很多路要走。
相較其他行業,保險行業近年來的發展還算穩健。從宏觀大環境看,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和中產人數的增加,商業保險的滲透率必然會逐步增加。
不過,現實問題就在眼前。消費者的保險需求是真實存在的,然而,在保險公司層面,由于長期以來一直延續粗放的發展經營模式,代理人的銷售能力、保險公司的產品開發思路仍相對落后,不足以滿足消費者的保障需求,從而陷入“供求錯配”的矛盾。
如果解決不了深層次的問題,保費收入下滑的局面就難以扭轉,換再多的高管都只是“換湯不換藥”。
問題的解決,取決于公司未來的發展模式。比如,是走“小而精”路線,還是走“廣而雜”路線?這可不是幾個新高管就能一言而決的。
總的來說,當轉型遭遇換帥,考驗的不僅是企業制度,更是公司和股東的智慧。是否充分對高管放權,對高管的考核是否合理,是否提供合理的資源匹配……這些都直接決定了高管的能力能否得到充分釋放。
當然,公司和股東也要擦亮眼睛,不能為了換帥而換帥。近年來,一些中小保險公司的負責人頻繁更換,“一年一換”并不少見。這些高管來去匆匆,不僅沒有給企業注入新動能,改善經營狀況,反而對企業價值觀的構建與公司治理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
監管部門也在不斷探索公司治理監管的創新方式與手段。2021年以來,多家保險公司的高管任職申請整整上報1年后方才獲批,探究背后原因,發現與這些機構投訴量指標居高不下、投資有隱患等有一定關系。
由此可見,在“放管服”理念下,監管部門對于保險高管任職資格流程雖然一再“簡政放權”,但考量評價維度卻更加多元全面,并進一步壓實機構主體責任,來引導保險公司完善用人標準、提高公司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