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健康險+”概念盛行,成為資本聚集、行業協同、公司跨界的熱點與焦點。當下,保險業正在經歷與大健康產業共融發展的新時代,新思想交織碰撞、新機構大量涌現、新技術層出不窮。
8月20日,在2022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融合發展峰會上,大家保險集團原總經理徐敬惠發表了題為《產業融合 共創健康險發展新時代》的演講。
對產品服務品質和體驗將提出更高要求
徐敬惠認為,為響應國家向最廣大群體提供醫療保障的政策號召,滿足各層次消費者多元健康需求、發掘健康保險業務新的增長點,保險業在產品設計、銷售渠道等方面,呈現出與健康管理、生物醫藥、醫療衛生等跨行業深度協作,甚至融合成發展為新型產業形態的趨勢。
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四方面的融合態勢:
一是政策融合。無論是國家產業的頂層設計,還是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自中央到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指導健康保險發展的政策文件。從賦予健康保險的目標使命、功能定位的新內涵,到提出拓寬保障人群、擴展產品范圍、延伸服務邊界等各個方面的新要求。具體來看,涵蓋了通過商保目錄,與基本醫保銜接,補足基本醫保“廣覆蓋、低水平”下的保障缺口;豐富健康保險產品供給,對有既往癥和慢性病的老年人群給予合理保障;鼓勵醫療保險產品對新藥品、新器械和新診療方法的應用提供保障等。從文件精神到具體指導意見,均能深刻體會到國家對健康保險供給側改革的新期待,希望各相關行業能有機結合、相互激發、群策群力,以普惠群眾保障民生為核心目標,構建新技術研發成果跨行業轉化的價值鏈,服務惠及老弱病、新業態新市民等群體,促進整個產業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客群融合。持續關注自身健康的群體,無論是“健康體”、“次健體”或是“帶病體”都是健康保險和健管服務的“準客戶”。“健康體”、“次健體”期望通過健康管理服務,早篩風險、強身健體,用保險方式管理預期健康保障支出。“帶病體”期望以創新支付手段,降低成本負擔獲取優質醫藥資源,提升治療的可及性和依從性,滿足多層次健康保障需求。產業融合升級帶來了產品服務的迭代優化,良好的服務體驗產生的正向影響持續催化外溢式教育效應,喚起更多人群的保險和健管意識。隨著消費者健康保障意識和支付能力的持續提升,對健康保險和健管服務的需求將逐步多元化,對產品服務的品質和體驗將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業務融合。基于服務客群擁有一致性健康保障需求,保險業主動擁抱大健康產業,逐步探索出多樣化的業務結合點。一方面,保險業引入健康管理等平臺服務,協助健康產業引流和推廣。通過延長服務鏈路,收集更全面精準的信息, 借此完善自身對于健康產業的數據沉淀。數據積累不僅完善產品定價模型,還拓寬了業務邊界,如,市場對于帶病體保險產品的探索,將過去不可保風險變為可保責任。另一方面, 健康產業也依托保險業理賠服務的優勢,快速有效打開市場, 更快更廣地將服務觸達需求人群,增加服務總量,實現銷售規模持續增長。
四是資本融合。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資本的參與,但資本是有方向的,逐利而走。隨著保險產業與健康產業從實踐中享受到融合帶來的紅利,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跨界流動,為大健康、創新支付等領域注入新鮮血液,填補原來行業交匯留有的空白區域。如,健康服務機構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反身進入保險業,支持保險業轉型升級。又如,保險公司經過探索掌握大健康領域的運營邏輯與資源后,躬身入局,建立或并購健康服務機構。在資本助力下,產業的融合將不斷創造新價值,推動著健康保險高質量發展。
要用長遠發展視角規劃融合發展模式
徐敬惠表示,從實踐看,現階段產業融合的雛形已經逐步顯現,但整體發展的質量和規模均處于起步階段。產業融合集中在頭部,中小公司戰略上缺少目標路徑,戰術上缺乏實踐經驗,公司間差異性較大,尚未形成市場化競爭。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形成多方認可的商業模式,保險業需要革故鼎新,轉變思路,重塑發展理念,解決高質量發展道路中的問題。
一是轉變格局,扎牢發展根基。民之健康,國之安康。國民健康不僅是民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保險與健康產業融合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首當其沖要遵循好國家大政方針,應該承擔起惠及百姓、服務民生、提升國民健康水平的歷史使命。在考慮融合發展時,不應簡單將短期盈利作為追逐的唯一目標,而是要用長遠發展的視角來規劃融合發展的模式。唯有扎牢產業融合發展的根基,才能行穩致遠。
二是轉變思維,實現合作共贏。產業融合的基本目標是合作共創實現“1+1>2”的共贏。通過融合,找到新客戶、 拓展新市場、研發新技術、創造新制度,共同提升產業鏈價 值。行業要從共同利益最大化出發,拋棄門戶之偏見,坦誠 以對,精誠合作。任何以損失短期利益助力行業發展,不考慮長遠收益的合作,都難逃失敗的命運。
三是轉變模式,主動參與管理。多數保險公司仍沿用傳統壽險思維經營健康保險,缺乏主動管理。內部運營管理上, 受制于健康人群出現概率低頻,除了續期催繳保費和二開推薦新產品,基本不主動聯系客戶。外部產業融合上,僅局限 于購買第三方健管服務,對服務的使用效果缺乏追蹤、評估和管理。只有利用好健管服務高頻多觸點接觸客戶的機會, 建立起有感服務體系,才能吸引更廣大的群體認可融合價值,增加對保險機制的認同,最終為保險業貢獻籌資能力。
四是轉變服務,提升支付效率;诮】惦U經營的特殊性,保險公司要摒棄“不賠少賠才算賺”的商業邏輯,逐步從原有疾病確診給付、醫藥費報銷的健康險服務商,轉變到為用戶管理健康水平、提供高性價健管服務和規劃醫療費用開支的支付方。保險公司應升級原有簡單的業務模式,全方位對接健康產業各類資源,提供滿足不同類別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提升健康險的支付體量和支付效率。
構建良性融合發展的產業價值鏈
徐敬惠表示,在認清健康產業融合趨勢、轉變經營理念后,還需在行動上有所作為,構建良性融合發展的產業價值鏈,穩定盈利能力,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是發揮產業資本價值發現功能。目前盡管受制于發展階段,健康險離 2 萬億的發展目標還有差距,甚至“健康管理”被視為保險產品包裝的“紅絲帶”——很好看,但不是核心部件。但從長遠看,健康產業融合是“健康中國”戰略的組成部分,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必然如“深埋富 礦”,需要持之以恒、狠下苦功、長期堅守才能享受它帶來的價值。因此,產業資本要拋棄“短平快”的短視行為,緊跟政策指揮棒,有所擔當,凸顯價值發現功能。特別是在產業融合初期,保險公司更應當主動挑起責任,以自身長期經營的信用,撬動多方資本,并用產品配合資本,發現“健康 險+”背后真正的價值。
二是提升市場共享下資源運用效率。保險業通過產業融合將帶來市場擴容,擴大服務人群、延長服務鏈條、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效率,極大改變原有保險服務的深度和廣 度。原本客戶多樣化需求,經過產品服務集成后可一站式滿足;原本定價望塵莫及的產品,通過創新支付、預付費模式變得可及可付;原本空洞的服務,通過觸客節點增加,變得有感、有溫度。隨著產業融合后帶來的穩定客源,還可發揮 流量優勢,對健管醫藥服務進行帶量采購,降低行業經營成本,同時也減輕了客戶醫藥支出負擔。隨著服務客群良好口碑的外部效應,帶來更多客戶,形 成正向反饋。
三是加大信息數據完整后產品創新力度。服務鏈條延長打破了原有各行業的“信息數據繭房”,極大提高信息數據的完整性。產業融合還將產生新的業務場景,生成新的海量健康數據,對于新產品的研發也提出新挑戰。保險公司通過產業融合,將更加清晰認知客群消費習慣、病程管理、藥械 原理等內容,獲得保險產品研發、精準定價的數據支持?梢圆粩嘭S富產品設計思路,擴展保險責任和可保人群,為健康險發展增添活力。更進一步,若能利用產品設計的價格杠桿和調節機制,反向影響和管理消費者健康習慣,將良性促進國民整體健康水平。
寬嚴相濟把握尺度推動規范和健康發展
徐敬惠表示,當前,我國的國民收入水平、老齡化趨勢、居民健康狀況等國情,都對“健康險+”的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巨大挑戰, 國際上也沒有可供借鑒的成熟融合經驗,融合發展之路可謂任重而道遠。產業融合涉及多行業,離不開各行業主管監管 部門勠力同心,營造穩定有效的政策制度環境,保障健康產業融合規范與健康發展。
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引導各參與方各司其職,協同發展。 鼓勵主體公司積極主動轉型,以長期精細化運營思維來理性發展,規避急功近利的行為。指導協會搭建業務交流平臺、 機構評價體系、信息共享機制。鼓勵第三方公司發揮資源串 聯作用,提升融合價值。推動“醫藥險”跨領域交流對話, 擴大服務層次,提升產品創新能力,提高產業運營管理效率 及風險管理能力。
二是厘清規則界限。在健康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規則制定過程中,既要充分考慮整體產業的利益,又受制于跨行業跨部門帶來的信息不對稱,政策制定難度極大提高。建議以是否有利于產業整體長期可持續發展,是否惠及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引發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等標準,作為政策制定的底線考量,設定負面清單,保留對于跨行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探索的靈活性和包容性。
三是鼓勵技術創新。創新與風險總是相伴相生,在避免“偽創新”借創新之名行違規之實的同時,給予創新更多的支持與指導,引導創新給產業融合帶來新活力?梢試L試建立產業融合發展的容錯機制,在守住風險合格底線的前提下,鼓勵有條件的創新探索,避免簡單的“一刀切”處理。
未來中國多層次健康保障體系建設,離不開保險業與健康產業的共同參與,健康險的長期健康發展也需要保險行業與健康產業的深度融合,多方共贏共創才能保證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